农为邦本公富网配资,本固邦宁。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亮出当前和未来公富网配资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规划》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与农业产业链密切相关的食品饮料行业引发市场关注。白酒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一条充满潜力的创新之路。
白酒产业与农产品在资源上有天然的互补性,“白酒+”模式通过构建“白酒+特色农产品+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不仅能够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溢价空间,还能确保白酒产业的优质原料供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还促进了产业协同和乡村振兴。
借助农业强国政策之力,在食药同源的大健康理念下,“白酒+”有望形成标准化的涉农产业矩阵,同时,白酒产业有望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一瓶酒带动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书写新时代的助农篇章。
展开剩余89%原料端注重标准化升级
白酒行业以0.5%的全国工业产值,撬动起万亿元级关联经济生态,其“高毛利、长链条、强地域绑定”的特征,在税收、就业、乡村振兴、文化输出等维度具备不可替代性。
从中国白酒近年来的发展不难看到,其产能在2016年达到顶峰1358.36万千升后开始下降,2024年,白酒产量为414.5万千升,与高点比减少近70%,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降至989家。
产量下降,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白酒行业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迈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酒企紧随行业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数智化酿造,“白酒+”边界扩张等一系列组合拳来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再造。
传统农产品价值链通常止步于初级加工或简单销售环节,附加值获取能力有限。而“白酒+”模式通过将农产品嵌入白酒酿造这一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了价值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
育秧中心内,秧苗集中培育,生机勃勃;田间地头,旋耕机来回穿梭,繁忙有序……近日,《快消视界》(ID:kuaixiaoshijie)踏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酿酒专用粮现代农业园区,发现这里处处洋溢着春耕春种的热闹氛围。园区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底,宜宾市已建成酿酒专用粮定制、订单、溯源三类基地,总面积达66.77万亩,惠及近二十万户种植户,预计收购合格产品17万吨。
传统农产品生产往往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端白酒酿造的需求。而“白酒+”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平台与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集成推广、订单农业与全产业链协同等方式,推动酿酒专用粮品种选育和种植规范制定,实现原料的品质跃升。原料端的品质升级与标准化构成了农产品价值链重构的基础环节。
例如,四川省遂宁市成立“四川酒粮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酒粮科技小院”,筛选酒粮品种和肥料配方各11个,推广面积4万亩以上;制定遂宁市酿酒专用粮种植标准和舍得酒业的企业收购标准,强化酿酒专用粮的品质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在企业管理、田间实时监测等方面实行智能化管理;酒粮基地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储全程机械化管理。
白酒原料端的变革正引发更深层次的产业重构。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表示,贵州仁怀红缨子高粱的制种面积已接近2万亩,收集792份高粱种质资源,育成新品系13个,近三年的科研经费投入累计超1200万元。
《快消视界》(ID:kuaixiaoshijie)调研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原料品质对于白酒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酿酒专用粮种植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酒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智库专家蔡学飞表示公富网配资,这种从“产量导向”到“品质导向”的转变,不仅支撑起高端白酒的品质升级,更带动当地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发展。
产业协同带动乡村振兴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白酒+”模式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一方面,白酒企业通过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白酒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特色农产品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消费认知度。
有数据统计,头部酒企平均每1亿元营收可带动上游农业产值增长2200万元。白酒正从传统的“酿造—销售”模式升级为“农业增值器”,通过订单农业、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循环经济等方式,将白酒的高附加值延伸至农业全链条,实现“一瓶酒带富一方土”的乡村振兴效应。
据了解,国内高粱最新均价约3.3元/公斤。而经过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种植,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收购的宜宾糯红高粱价格为6.8元/公斤,8万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仁怀及周边茅台酒用红缨子高粱的收购价为11.2元/公斤,带动贵州5万农户增收。
这些高粱进入白酒酿造环节后,价值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科技化水平。
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酒业分会秘书长欧阳千里表示,在订单农业方面,酒企业农户签订长期合同,收购价普遍比市场价高,以“稳定收购+溢价”,让农民“种得放心”。据仁怀当地种植户透露,11.2元/公斤针对的是茅台集团有机高粱基地内订单种植的高粱,茅台的高粱收购价未来或将继续上涨。种植红缨子高粱,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链协同发展层面,五粮液主导开发智慧农业溯源管理系统,实现全程记录、追溯与大数据分析,实现种植过程的可视化管控,提高种植效率和酒粮品质。重庆瓶子星球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小白酒业”)为农户提供自主培育的“金皮糯1号”高粱种子,新品种亩产达700斤,并联合科研团队研发适应丘陵地形的特型播种机,提升原料基地产能。
循环经济方面,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糟有机肥项目,带动安徽亳州5万亩生态农田;劲牌有限公司酒糟饲料合作养殖场,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
这些都是“以酒为媒”,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的案例。
在白酒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其细分市场——露酒正依托“健康属性+特色农产品”的融合模式,激活乡村经济潜力。
所谓露酒,是以白酒、黄酒为酒基,加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或特定食品原辅料或符合相关规定的物质,经浸提和(或)复蒸馏等工艺或直接加入从食品中提取的特定成分制成的饮料酒。
近年来,露酒产业通过创新融合白酒与山楂、杨梅、荔枝、青梅等地域特色水果,不仅实现了传统果品的深加工转化,更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多维发展空间,构建起“产业增值—品牌溢价—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2022年,露酒产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已超越黄酒和葡萄酒,是继白酒、啤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酒种。”宋书玉表示,在酒业整体增长率仅为5%的情况下,露酒保持着年均30%的高速增长。预测到2030年,露酒的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元。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露酒生产企业仅为149家,2024年露酒国内酒企中涉足“露酒”的超过5000家。大量资本涌入,为露酒产业的发展空间产生无限想象。
不仅如此,白酒业正在全链条赋能农业,一头是农业、一头是消费,中间串起工业、运输、土地、产业人才等多方资源。春赏油菜花、夏摘桃李、秋收高粱、冬酿美酒,衍生出农旅、酒旅融合项目。以工业带动农业,农业带动旅游服务业,形成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
“我们打造的‘农场+酒厂’的现代酒庄产业集群体系,已经完成了从产品到产区,再到产业的升级,形成‘农场+酒庄+农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江小白创始人、重庆瓶子星球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石泉表示。
这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白酒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
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生产模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现实挑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近十年来,白酒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深耕产业链端,在产业资本的加持下,农产品也逐渐进入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质量化发展时代。
近年来,“白酒+”模式不断深入农业端,通过土地流转、技术输出和品牌赋能,探索出“企业+农户”的协作模式。这一过程中,技术革新打破生产瓶颈、利益共享激活乡村资源的双重逻辑,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
在技术革新方面,五粮液通过进口直播机、覆盖喷灌设施、无人机飞防、卫星遥感测绘等现代农业技术,从地块分布、作物长势、农事活动、气象监测、遥感分析五大维度对种植基地实行溯源管理,推动从田间到车间的标准化生产转型。
在利益共享方面,陶石泉表示,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农场,可获得土地租金及劳务双重收益,实现了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例如,江津永兴镇黄庄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获得保底收益,再在某酒企高粱基地务工,实现稳定增收,村集体则与酒企制定高粱基地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只要每年高粱产量和绩效达到要求,酒企就给予村集体5万元的分红。
“当优秀的企业走进田间地头,提供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坚守长期主义,让利于民,这对农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静默的‘革命’。它用商业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过去需要政府巨额补贴才能推动的农业现代化转型。”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执行会长铁犁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企业将自身发展绑定土地的长远价值时,农业不再是被“输血”的弱势产业,而成为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价值高地。
白酒企业深度介入农业领域,除了在供应链上的赋能外,也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有不少酒企借助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以人参酒为例,不仅需要白酒作为基酒,还要在上游做好农业整合,此前行业参与的玩家较少。如今,“白酒+”模式将触角不断深入农业端,也让酒企看到了人参酒的前景。
老虎证券创始人、广东福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珂表示:“人参酒除了白酒作为基酒,上游还要做好农业整合,行业参与的玩家比较少。我们分析了整个经济形势,基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叠加人口老龄化,参考日本过去三十年,功能性的酒和大众消费品仍然是增长的,人参酒未来大有可为。”
“东北人参产业一直没有打造出品牌,如今有了资本赋能,未来与国际上的优势人参种子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人参品种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转型,这些需要政府的支持,通过引进优秀的企业进入,有资金、有视野、有实力将农产品打造成品牌,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做贡献。”铁犁如此表示。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酒企将农业视为战略级转型支点。茅台通过红缨子高粱基地构建品质护城河,汾酒以杏花村文旅生态重塑区域经济结构,舍得酒业联合科研机构培育酿酒专用粮种形成技术壁垒。
肖竹青表示,这些实践,印证了“白酒+”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通过产业生态重构,形成以白酒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既保留了农业的根基性作用,又注入了现代服务业的增值能力,让农田长出品牌化、高附加值的“金种子”,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白酒企业步入农业端的案例比比皆是,“白酒+”的想象空间仍在持续拓展。这一模式不仅为白酒企业开辟了增长新空间,更通过价值链重构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未来,“白酒+”模式有望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当企业把酒瓶变成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载体,白酒就不再只是消费品,“一瓶酒带富一方土,一杯酒酿出大产业”的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发布于:北京市51好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