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25年4月27日正式投运,这座总投资4.82亿元、占地191.2亩的现代化设施,以日处理700吨生活垃圾的规模,成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关键落子。
作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的重要设施,该项目将传统填埋方式转变为资源化利用模式。州生态环境局利川市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正推动生活垃圾从简单处置向能源回收的转型,实现环境效益与资源价值的双重提升。”
进场称重
通过“负压封闭收集+高温焚烧+余热发电”的工艺闭环,项目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三重突破——主厂房采用防渗防腐钢结构,配备自动化垃圾吊控制室与SNCR脱硝系统,确保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严控于欧盟标准之下;焚烧炉内850℃以上高温持续分解有机物,配合静电除尘与活性炭吸附装置,使烟气排放浓度优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同步建成的汽轮发电机组将余热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9804万千瓦时,相当于满足4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诚利和,而23.8万吨年处理量带来的80%减重效果,更使填埋场寿命延长逾十年。
展开剩余59%卸料平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项目将垃圾转化为绿色资产——每年8039.9万度上网电量可替代2.45万吨标煤消耗,减少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30万棵乔木的固碳效益;厂区配套建设的渗滤液处理站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工艺,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全部回用于冷却塔与绿化喷洒;飞灰经螯合固化后安全填埋,炉渣则制成市政砖块,资源化率提升至95%。正如中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减排数据,这里不仅是垃圾终点站,更是循环经济的起点。
项目打破城乡垃圾处理二元壁垒,通过“统一收运—集中焚烧—全域消纳”模式,覆盖周边30公里内200万人口生活垃圾处置需求;智能化收运系统依托GPS定位与载重传感技术,优化37条运输线路,使转运效率提升40%;而预留的厨余垃圾处理接口与在建数据中心能源耦合工程,更将助力实现“零废工厂”愿景。州生态环境局利川市分局以该项目为支点,2024年累计开展20次企业环保培训,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这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是利川市破解“垃圾围城”的治本之策,更是中国城镇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它用科技重新定义了垃圾的价值链,将传统“污染源”转化为“能源站”和“资源库”,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项目所构建的“收集—转运—处理—回用”全链条体系,为中小城市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利川方案”,其背后折射的,是生态文明理念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完美落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垃圾治理领域的又一次成功验证。
边坡护绿
青山不语,绿电无言。当焚烧厂的蓝色烟囱与光伏板阵列在晨光中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黑色垃圾的绿色涅槃,更是一座城市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坚定足迹。利川市正锚定“减污降碳”目标奋发作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工业图景在长江经济带徐徐展开。
来源:恩施州生态环境局诚利和
发布于:湖北省51好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